2018年11月,中國李克強總理訪問新加坡,與新加坡李顯龍總理共同見證了“中國生態環境部同新加坡環境及水源部環境合作備忘錄”的簽署。期間,新加坡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促進協會常務副會長、廈門大學水科技與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學系兼職教授藍偉光博士在新加坡主流媒體《聯合早報》發表了題為“中國水污染治理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的署名文章,由此引起了新華社記者的關注,并就此問題在新加坡深度采訪了藍偉光博士,形成了一篇內參呈報中央高層領導。該文不涉密的部分已經于今年1月11日在新華社旗下的《經濟參考報》發表,現轉載如下,供感興趣的公眾了解。藍偉光博士說,歡迎從事環保與水政策研究的專業人士與廈門大學水科技與政策研究中心聯系,了解更多詳情。
中國正在努力解決水污染問題,新加坡的一些做法或許可資借鑒。
新加坡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促進協會常務副會長、廈門大學水科技與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學系兼職教授藍偉光表示,在新加坡,一個水處理項目掛牌招標,最先考慮的是技術與工藝方案,發標方要先請專家選擇確認技術與工藝等軟體方案后,才確定硬體建設的標書設計、中標條件。這樣既可節約投資、事半功倍,又能有效保障水處理效果。
在新加坡,實行的是“誰污染、誰付費”的商業模式。藍偉光介紹說,新加坡的裕廊島與大士化工醫藥園區,入駐了許多國際知名的化工醫藥企業,新加坡政府沒有要求他們誰污染、誰治理,而是誰污染、誰付費。新加坡政府通過牌照許可的方式,鼓勵具有化工、醫藥背景的高層次人才設立專門的污廢物回收公司,大型醫藥化工企業的污染物如垃圾分類一樣分門別類,由污染產生方付費,第三方有償收集、集中處置。如此這般,可一舉兩得,一是從機制上鼓勵生產企業采用高新技術實現綠色制造與清潔生產,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同時可以節約處理污染物的費用,降低生產成本。二是化工醫藥的污染物如溶媒、酸堿、重金屬等,通常對于甲方是廢棄物,對乙方而言很可能是生產的原料。第三方收集回收加工后可以把甲方的廢棄物變成乙方的生產資料,這也是對“污染是放錯地方的資源”的最佳詮釋。
水質標準制定要因地制宜,因環境而異,不搞一刀切。排放標準一定要按照回收利用的需要和條件來決定。比如說村鎮的污水處理,脫氮除磷一定要慎重,因為氮和磷是非常好的灌溉農田的肥料。一方面耗費巨資把它處理剔除,另一方面農民又得花錢購買氮肥、磷肥。同時,排放標準的制定必須考慮排水的去向與用途。中國可以借鑒新加坡的方法,重新定義水資源,基于膜的技術,進行分散治污,無論是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還是溝渠收集的雜水,都可以變成人類生產生活所需要的水,如微電子工業所用的超純水或普羅大眾所需的飲用水。傳統污水處理最大的缺點是,只能通過管網收集足夠的污水、集中處理到一級A標準排入河流,之后還要靠河水稀釋。而膜技術發展到今天,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分散化、小型化、移動化,而且出水水質穩定可靠,可達到四類水甚至飲用水的標準。
對于如何改善飲用水安全與健康問題,藍偉光建議可以推出類似扶持老樓宇電梯改造的配套政策,從公建維修基金或其他惠民政策資金中給出一定比例的補貼,調動居民積極參與飲用水安全改造計劃,推動終端凈水裝置的大規模安裝使用,提升自來水水質。長期而言,政府在這方面的支出,可以從節省的大病醫保費用中得以彌補,因為現在許多疾病的緣起,都與飲水不安全密切相關。
總之,飲用水安全問題的化解既需切實可行的科技手段,也要有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撐。中國政府加大力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PPP模式,把各地的住宅、辦公、商業樓宇的終端飲用水升級改造,使其達到新標準,化解飲用水安全危機,是一條可行之路。
藍偉光:新加坡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促進協會常務副會長、廈門大學水科技與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學系兼職教授
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站是供個人學習、欣賞和交流的平臺,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并不用于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盡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因能力有限或疏忽,如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
上一條:這位“膜”術師要讓公眾喝上放心水
下一條:咱們的“大水缸”安全嗎